2024年03-04月小结

没想到吧,月度小结还可以延迟半年才写!主因当然是懒,但我打算再抢救一下,能倒多少是多少。

2024年的3-4月,最大的事是一次长教训的比利时之旅。

飞机上丢手机是很严重的!

比利时之旅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以完全没有料到的方式开局。

和我一起去比利时的旅游搭子是我来加拿大后的第一位房东H,也是朋友的朋友,在 Air Canada 工作,只要航班上有空位,都能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上飞机。我们可以凑成旅游搭子是因为:H想找人分担一下出行的费用,而我非常讨厌张罗行程,同时H的福利机票的目的地往往有限,要到临走前才知道这一次可以去什么城市,我可以随时出发又可以远程工作。(一般他会盯一个季节相对空的几个航班,观察好后提前几天确定城市备选,当天还要碰一下运气,如果碰到临时加客也有可能上不了航班。)

所以H告诉我我们可以蹭上商务舱的时候我是非常开心的(插播笑话:2022年H和我一起去米兰,也蹭到商务舱,上机后H发现商务舱里只有4个人是买票的,其他的全是同事……)。因为去欧洲的行程落地时是早上,如果晚上可以睡一觉,就不用另外花时间休息缓解体力。谁知道悲剧由此发生,一个不常坐商务舱的我不是很理解商务舱里面各种精巧的布局,也就没有把手机放在专门放置杂物的收纳盒内充电,而是直接把手机放在外面。在飞机快要落地之前一个小时,可能是因为气流影响,飞机有一些颠簸,一个大俯冲,我座位上所有的东西都哐当当砸下去。这其中就包括手机。飞机上的安全通知说,如果你有东西掉下去了,不要自己去找,要等航班结束后请工作人员来帮你找,我就乖乖听话了。

飞机落地后我找来工作人员,说我的手机掉了找不到,我们就前前后后的几个座位到处搜寻,空姐甚至找来了一个长夹子,试图从座位底下捞,也没有找到。之后我们又联系了维修组,维修组过来开始拆周围的座椅,拆了两个仍然没有找到。

搜寻的过程还有一点搞笑,机长问我:能call 一下你的手机吗? 我:开了飞行模式。 机长:竟然有人真的开飞行模式?!! 大家七嘴八舌震惊了半天,震惊居然有人这么乖听安全提示。我其实一般也不会开啦,不知道为什么那天脑抽了……

没找到我的手机,但座位下真掏出来不少别的七零八碎的东西,可见不少人在飞机上丢过东西而永远没有找到。

根据我后来的猜测,应该是航班在飞行的过程中颠簸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手机在不停前后滑行的过程中滑到了其他更远的座位下。在机组人员搜索了近一个小时后仍然没有找到,我也不太好意思继续耽搁他们,于是我们就去机场的失物招领和航空公司的 Lost & Found 都登记一下看看哪一个能先找到。

因为手机丢失我立刻陷入了无法和外界联络的状态,手上有一个安卓备用机,但是上面除了gmail什么都没装。我只好临时去买了一张实体流量卡,这样起码可以跟H在这几天内保持联络。

飞行途中如果不握住手机,一定收包里去,珍贵教训。

Air Canada 的 Lost & Found 登记需要手机的详细信息(imei这些,可以在手机包装盒上找到,that’s why 手机盒子不要随便丢),我只能等回到多伦多后登记。

在比利时的几天我每天查邮件,看看 Brussels 机场有没有回复我。结果一直到我回了 Toronto,才突然收到机场的邮件,说找到了我的手机,要我带护照去机场领取……换言之:当天飞机清理时就找到了我的手机,但送到机场的失物招领的过程很漫长,再等工作人员整理好、确认是我的手机,一周已经过去了。

我打电话到机场,问能不能付费请他们寄送,他们说已经不再提供这样的服务了,感觉这一点真的很不科学,但也没法跟他们去争论。最后还是H 帮忙,找他同事里飞 Brussels 的空乘,几经周折,四月末终于取回了手机。

小提示:有网友分享自己也在飞机上丢手机的经历,是航空公司事后维护时找到的,可以提供寄送服务。可见能不能寄送,取决于处理的单位。

手机丢了所以没怎么拍照

我的欧洲历史学得很零碎,时常是看到一个什么八卦有兴趣继续追下去看看,很不系统。到比利时后才发现,这里不少地方属于以前在历史八卦里时常出现的勃艮第 Burgundy。我们主要在 Antwerp/Brussels/Ghent 玩,Ghent 也是欧洲历史八卦里经常出现的城市。

Antwerp 挺好看的,发现各种楼房的转角都有这种小雕塑,搜了一下说是religious protection,我的中文翻译雷达动了一下——懂了,就是辟邪。

Antwerp small statue

因为主力机丢了,备用机的摄像头很普通就没怎么拍照。比利时还是很好玩的,但三月末四月初有点冷,推荐再晚一点点过去。

日行一善

比利时之旅的支线故事比较搞笑,是我帮H 解决了他头痛多年的个人理财规划问题。

H以前出去玩的时候总会问我一些理财的问题,我知道他的经济状况也不敢推荐高风险的产品,只跟他说可以考虑不用的闲钱定投之类。但这一次他说主要焦虑在于每个月好像都入不敷出,总是被帐单追着跑。这让我有一点奇怪,因为H在航空公司做服务类工作,收入不算高但还是很稳定的,他单身又自己做饭,没什么别的开销,出门玩得多但旅游开销并不算高。他家里很早帮他付了首付买了一个2bd condo,他还出租一间房补贴生活。所以根据我的估计,他存不下很多钱,但应该也不至于入不敷出。

他零碎问了很多奇怪的问题,比如信用卡到底要什么时候还怎样还才不至于被欠缴利息,或者是房贷到底要不要提前还款,为什么他的贷款提前还贷很多却仍然要还20多年。问了几天之后,我觉得他的问题可能需要综合考虑一下,于是我就用刚刚看完的Elizabeth Warren 的一本理财书 All Your Worth: The Ultimate Lifetime Money Plan 来帮他分析。这本书的目标是面对最不懂理财的那一部分人,如果你稍有理财知识,这本书就不适合你。我在mastodon推荐之后,就有人上来唧唧歪歪说这里面根本没有什么新东西——当然啦,你都追求新东西了说明你是一个理财老手了,这本书的面向对象可是那些会欠信用卡卡债的人啊!

但是对H来说,这本书就极其适合。我帮他分析了他的日常收支,让他明白了为什么他对于钱的焦虑感这么重——他每个月的fixed cost 已经跟他的收入持平,甚至不需要考虑吃饭问题就已经把每月的钱花光了。

但他的开支并没有到很高的程度,为什么会每个月月光呢?因为他欠着信用卡债要还19.99%的利息。

为什么他又欠着信用卡债呢?因为他把本来应该还信用卡卡债的钱拿去提前还了房贷。

为什么他的房贷总是提前在还,却还是欠着20多年呢?因为他签了一家小银行的贷款,条款非常坑,这家银行每次在他提前还款后,都会重新计算他的月供让他保持25年的还款期。

为什么他会提前还款呢?因为他提前还款后,每个月的月供好像都象征性地减少了一点点,他认为这能够减少他的支出,所以就每年提前还贷。

换句话说——他借着19.99%的利息的信用卡债去还他7%的房贷。同时他还有一笔应急钱放在一个checking 帐户里面每年的利息低达0.7%

怎么不叫人吐血呢?

我给他科普了一番532的收入分配规则,制止了他今年的提前还款,看着他把信用卡债还清,给他制定了一个action list —— 清理账户集中到一处使用;卖掉杂七杂八零碎的股票和基金;开high yield saving account;存TFSA;设置每个月小额定投;等明年房贷term到期后换到大银行争取更好条款。

都不是什么高技术含量的操作,但大众好像确实缺乏一些基础理财概念,我之前看新闻说安省要求在高中增设基础金融知识课程,让学生了解personal finance 基础知识,我觉得十分有必要。

从比利时回来后H又问过我几次其他问题,比如要不要开什么银行的高息存款账户之类——有一些确实比他已有的存款账户利息高一点点,我给他分析这其中的精力成本,以及到底能多多少利息,他计算了一下觉得转来转去也很费时间,决定还是采取精力消耗较小的方式集中管理。

最新一次更新是我们共同的朋友跟我说:你现在在H心中的形象非常高大,他极力推荐我也认真规划一下,说现在对自己财务状况比较有谱,心理负担轻多了。

我得意地笑!

认真推荐一下 Warren 的这本书

All Your Worth: The Ultimate Lifetime Money Plan ,作者 Elizabeth Warren 和她女儿 Amelia Warren Tyagi 。许多人面对的财务问题是社会造成的,从来没有一个社会有现在这么多隐藏的坑让你白白打工,但已经活在这个社会里,不去解决可能造成更巨大的伤害。

真正意义上面向理财零基础的读者,这是我读过的理财书里,第一本讲到如何面对催债公司(bill collector)和讲要不要破产怎么破产破产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它甚至只有不到10%的内容是讲股票基金投资,其他,都是,讲怎么让你从一无所知开始学习建立对自己财务状况的full picture的了解,知道什么钱能花什么不能花(所以已经有sense的同学就不用读了。)

部分内容非常美国focus(即很多日常生活的坑可能在其他地方没有),但在其他国家的读者可以略去这些内容或理解大致思路,但感觉适用中国的部分不多,就是说可以看看了解一下,但具体解决方案和提到的比例没法直接平移。

All Your Worth: The Ultimate Lifetime Money Plan

Elizabeth Warren 从政前在学校的研究方向就是middle class personal finance, consumer spending, bankruptcy 这些,她从政的开端也是作为顾问起草一些消费者保护等和个人息息相关的政策。这本书读下来的感觉是她确实对个人消费的方方面面(的坑)有比较多的研究,很适合对股票基金兴趣不大、更想搞清楚自己的收入和开销到底是个什么状况的群体。

读完略略有一丝伤感的是,美国固然坑多,但还有这么多人研究给出许多general 能到处通用的解决方案。像中国这样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政策就像烙大饼翻面一样的国家,完全没有什么基础规则能学习照搬的,A这样做发达了,接着B这样做死了……


Last modified on 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