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和约翰·纳什的真实人生

以前发在菠萝包英语的公号上,搬运一下。另外一个豆瓣link:https://www.douban.com/note/636217659/

书名:A Beautiful Mind

作者:Sylvia Nasar,美国记者,1947年生于德国,纽约大学经济学硕士。

本书获1998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2000年美国数学联合政策委员会传播奖,并改编为同名电影《美丽心灵》。

电影《美丽心灵》

除了牛顿、爱因斯坦这种划时代的科学家外,大部分的科学家是否为世人所知,和他们为这个世界所做出的贡献,或者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并不那么成正比。他们的知名度更多取决于——是否有流行的文艺作品来向世人普及他们的贡献。

你不仅要有非凡的贡献,还要有忠实的粉丝,一代一代向人们颂扬你的传奇。让John Nash(约翰·纳什)在大众间流行起来的电影《美丽心灵》,其蓝本就是Sylvia Nasar在1998年为他写的传记A Beautiful Mind。

电影2001年上映,在2002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8项提名4项大奖。除了约翰·纳什和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做斗争并最终恢复的故事外,电影还着重刻画了他和妻子的感人爱情故事——是的,你没猜错,电影美化了现实。它略过了纳什的私生子,浪漫化了纳什在精神分裂症期间的病情,艺术化了纳什在博弈论上的研究……真实故事并没有那么唯美或者纯真,它更加坎坷而艰辛。

A Beautiful Mind by Sylvia Nasar

普林斯顿的年轻人

约翰纳什1928年出生在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他还有一个妹妹,父亲是一个电气工程师,妈妈在结婚前曾是一名老师。很多研究会把精神相关的疾病归结为当事人童年时可能受到家庭虐待、冷暴力等原因,又或者是家庭遗传病史,但在纳什已知记录的祖先里,并没有找到这样的遗传。他的家庭也很和睦,挖掘不出任何令他性格孤僻的原因——和很多科学家被刻画成“孤僻的天才”而实际上为人友善不同,约翰·纳什从小就表现出孤僻、不合群,以讽刺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他在数学上表现不错,但少年时期的优异成绩还谈不上令人震惊的天才。

和大众更加容易接受的科学家们“淡泊名利”的人设也不同的是,约翰·纳什对他没有拿到第一名的竞赛,或者受挫的奖项也会耿耿于怀——时隔50年,他在诺奖的自传文章里,还会记下他在大学本科时期没有拿到帕特南数学竞赛的第一名的失意,和哈佛大学对他的“不够热情”。

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获诺奖时也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所以电影里的主背景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实际上,计划读硕士时,纳什本人更想去哈佛,但普林斯顿提供了更丰厚的奖学金,而哈佛对他的态度稍显冷淡(与之相对比的是普林斯顿数学系主任写信劝说他接受offer),让他最终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

1948年时的普林斯顿群英荟萃又生机勃勃——刚刚结束战争,科学家们从曼哈顿计划中回到各自的教职岗位,退役的军人也考上大学和纳什这样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起学习,爱因斯坦和冯诺依曼都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不时接受年轻学生们的预约,来和他们讨论未来可能的革命性的想法。

纳什预约了一次和爱因斯坦的会面——得到了爱因斯坦让他“再多学一点物理”的建议,显然,他并没有接受爱因斯坦的这一建议,因为不久后,由他发明的一种新式棋就在学校里流行开来,并引起了冯诺依曼的注意。

在中国,围棋又被称为弈棋,两人对执称为弈——这也是Game Theory被翻译为博弈论的原因。从发明的这种新式棋开始,在普林斯顿汇聚的野心勃勃的学生中,纳什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

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在一定条件下,遵守一定的规则,一个或几个拥有绝对理性思维的人或团队,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简化的场景是,两个理性思维的人在同一规则的游戏下,判断对方可能的决策,分析自己如何应对才能得到最大收益。

对于不了解博弈论的人来说,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1950年,兰德公司的三名研究员提出的(不是纳什哈,纳什的成果在后面讲):警察逮捕A、B两名嫌犯,分开审问,并设置如下规则:

  • A、B都保持沉默——都判1年;
  • A、B都检举对方——都判5年;
  • 一人沉默,一人检举对方——检举者无罪释放,沉默者判10年。

理想化的结果当然是两人共同否认控罪,都保持沉默,这样都蹲一年就出去了。但从理性的角度考虑,无论对方选择沉默还是检举“我”,“我”的最优选择都是检举对方——两个人都这么思考时,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蹲5年。

囚徒困境所揭示的一个现实是:在一个群体里,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个人的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纳什的研究成果是——在博弈的某一个策略组合里,如果一方无法通过单独改变行动为自己获取更高收益,那么这个组合就被称为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被称为“纳什均衡”。在囚徒困境里,双方互相检举对方的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点。

1950年,纳什写了四篇关于博弈的均衡理论的论文,这一理论后来被命名为Nashequilibrium(纳什均衡)。博弈论最初仅仅是作为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诞生的时间也不长(1944年冯诺依曼的论文是现代博弈理论形成的标志),但它的研究迅速展示出非同寻常的威力——在经济、金融、国际关系、政治、生物等多学科都得到了应用。这也是纳什在几十年后,能以此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

抱憾终生的菲尔兹奖

在博弈论上取得突破性成绩后,纳什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开始被他的导师、同事们称之为“天才”,他也没有辜负这个称谓,在数学领域又留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纳什嵌入定理,在研究希尔伯特第十九问题并取得突破后,纳什失望地发现——意大利数学家德·乔治在比他糟糕得多的研究环境里,早两个月,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完成了独立的证明。

在当时,纳什的研究成果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只是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他为自己没有成为第一个且唯一的证明者生气——是的,在几十年后的诺奖自传里,他又记录了这一事件,认为这使他和菲尔兹奖失之交臂。

菲尔兹奖是一个奖金低但名誉极高的国际数学奖项,而且只颁给年龄不超过40岁的数学家。纳什此时正值30,看起来仍有着广阔前途,不幸的是,他这时候开始被诊断出精神分裂了。

John Nash and Alicia

私生子、结婚,和精神分裂症的儿子

在PBS的纳什纪录片里,里面有一段采访令我印象深刻——纳什的两个儿子。

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纳什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时与她结识,除了美丽、聪明、大方这些通用褒义词外,纳什认为艾丽西亚良好的出生和聪明的头脑,足以做“一个天才的妻子”。

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一个他认为无法匹配他的高度的情妇埃莉诺。埃莉诺是一名护士,纳什在去看静脉曲张时认识了她,尽管长相妩媚、工作勤奋又心地善良,两人也迅速同居,但埃莉诺没有良好的家世,也没有受到足够高的教育,这些条件令纳什在是否公开她为自己女友时,给她投了否决票。

1953年6月,埃莉诺生下了纳什的大儿子,约翰·戴维,纳什没有在出生证明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也不愿意支付她们母子的生活费,更加没有打算和埃莉诺结婚。他甚至认为,埃莉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配扶养这个孩子,她应当把孩子送给中产阶级家庭收养。

埃莉诺被迫独自抚养孩子,因为无法稳定工作而频繁失业(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在纳什生病期间也有类似遭遇),一度被迫把儿子送给他人扶养。在儿子6岁的时候,纳什忽然从他们母子的生活中消失,只给儿子寄来了一架做工精致但已经摔坏了的木头飞机。

这段感情让纳什明确了他的择偶观——他想要娶一个聪明的、地位相同的女性,而艾丽西亚完美地符合这一条件。1951年,麻省理工学院总共只录取了17名女生,其中有2个在物理系,艾丽西亚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1954年相识,1956年时已经确定关系——因为埃莉诺发现了艾丽西亚,跑来大吵大闹。

当时的社会环境对男性拥有情妇相当宽容,艾丽西亚不仅接受了埃莉诺和纳什已经有一个儿子的事实,还冷静地分析——埃莉诺和纳什的关系没有前途。1957年,纳什和艾丽西亚举行了婚礼。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纳什断断续续地和埃莉诺母子保持着联系,他肆意批评大儿子的平庸、成绩普通。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艾丽西亚生下的他的小儿子约翰尼,天资聪颖,十几岁时就开始研读艰深的数学书籍;却在尚未成年时,就被诊断出患上了和父亲一样的精神分裂症。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电影可以说极度美化了纳什的病情——他虚构出陪伴多年的好友,幻想自己接受了军方的秘密任务,看到《纽约时报》都认为文章里充满了特殊密码……和电影里相同的是,纳什确实在病情爆发之前很久就开始产生一些妄想,让周围人意识到他可能精神上出了一些问题,也是从他宣称外太空的抽象领袖在通过《纽约时报》向他传递某种特殊信息;不同的是,他和家人在1959年及之后的生活,要惨烈得多。

纳什指责一名同事乱翻他的废纸篓,是为了窃取他有关黎曼猜想的一些思路;他开始写信给各国大使,宣称要组建一个世界政府,希望和各国首脑磋商;他在一场学术演讲上胡言乱语……艾丽西亚此时正怀着孕,她一方面害怕学校会知道纳什的病情,另一方面又希望纳什能和精神科医生谈谈,试着接受一些治疗。

一些研究认为纳什发病的原因之一是长期的恐慌和惊惧——50年代初他担心自己被征召上朝鲜半岛的战场,后来他又在警方一次抓捕“伤风败俗”行动中被捕,被驱逐出兰德公司,长期的心理压力也造成他心理上的失衡。

纳什开始无征兆的爆发,恐吓艾丽西亚要对她施以暴力,在自身安全威胁和治疗纳什的双重考虑下,艾丽西亚把纳什送入了附近的一家精神病院,这遭到了纳什在麻省理工学院许多同事的反对,他们认为艾丽西亚应该对纳什负责,而不是送他去精神病院,原因是“他可是一个天才呀!”

艾丽西亚在产下一名男婴后不久,将纳什从精神病院接回家中,因为他看起来精神有短暂的好转。但在他们一家去欧洲旅行的途中,纳什再度发作,他驱车前往卢森堡的美国大使馆,宣布要放弃美国国籍,遭到了大使的拒绝;他在瑞士多次宣布要放弃国籍,在被警察逮捕并送回美国后,他的行为失常到同事、朋友们都无法否认的地步。

因为前一次被艾丽西亚送入精神病院治疗的经历,纳什还要求和艾丽西亚离婚——这样她就会失去把他送到医院的权利。但纳什的病情反复,到1961年1月,他妈妈签字将他送到医院治疗,5个月后出院;1962年菲尔兹奖的失意再次加重了他的病情,他重新开始写各种神秘信件,认为自己遭到了迫害……到1963年,心力交瘁的艾丽西亚提出了离婚,法院将儿子的抚养权判给了艾丽西亚。

在纳什的精神分裂症刚出现征兆时,他接受了普林斯顿的一份教职。离婚后,他在普林斯顿的同事决定成立一个基金,为他入院治疗捐款,但纳什拒绝承认自己需要治疗,拒绝入院。纳什的母亲和妹妹,和艾丽西亚一同决定应当将纳什强制入院治疗,但拒绝了当时流行的电击休克疗法,幸运的是她们物色到了一个不错的医生,使纳什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病情好转和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纳什的精神分裂症频繁爆发的1959年,到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1994年,许多报道、访谈甚至纪录片里都一笔带过。仿佛这位天才在取得非凡成就后,忽然就病了,消失了三十年,再因为诺奖而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

另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是他和艾丽西亚的离婚和复婚。不少仅仅看了《美丽人生》的电影后,又搜了一下纳什生平大事记的人,对纳什和太太在2001年的复婚嗤之以鼻,认为是他太太的势利——病了你就离婚,拿了诺奖你就复婚?哼!

这样的评论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三十多年里,除了几次短暂的精神病院治疗和母亲、妹妹的照顾外,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已经没有法律婚姻关系的艾丽西亚在照顾这个精神失常,被学术界许多人以为已经去世了的前夫。

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很难用简单的爱情或破灭或憎恨来定义——纳什在病情严重时,两人会陷入争吵,互相指责;在离婚前他反复恐吓要离婚,但离婚后他在医院治疗病情和缓时,又希望艾丽西亚能来探望她。

纳什也试着接受自己在数学界的地位,那就是不再有什么地位——荣光尽褪,少数人仍仰慕着他过去的成就,却都知道他现在是一名病人。有时候他病情的好转,能开始恢复研究,写论文给同行们看,但不久后再度复发。60年代末对纳什来说是一段痛苦的时光,母亲去世,妹妹签字将他送进了精神病院,这使纳什非常愤怒并切断了和妹妹的关系,独自回到普林斯顿,开始了后来人们称为“普林斯顿的幽灵”的时光。1970年,当艾丽西亚意识到再也没有其他人能照顾纳什后,她将纳什接回了家中。

纳什的恢复期是漫长的,他不是一夕之间清醒过来的,而是在正视自己的病情,有恢复的迹象后,有意识地克制妄想而逐渐“清醒”的。实际上,在他那个年代,和他有同样病情的人,不少走上了自杀之路,或者病情恶化,能有好转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得到细心的照顾,生活稳定是他能控制病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恢复的原因则是——他意识到妄想对于解决他的困境没有任何好处,开始克制并对抗妄想。在病情好转时,他间断性做一些研究,偶尔和学生们接触,探讨一些数学问题,也会参加一些学会,但大部分时候仍默默无闻。

80年代后期,因为博弈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纳什早年的论文不断被引用,可惜的是,当时除了普林斯顿的少数和他有接触的人外,学术界的许多人以为他已经去世,或者疯癫多年——以至于1989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在提名阶段,纳什的名字被提起又被否决。随后的几年里,应当为博弈论颁发一个诺奖的呼声越来越高,经济学奖委员会的成员们担心纳什的病情会让颁奖典礼出现丑闻,但最终博弈论的重要性和纳什人生的传奇色彩,战胜了所有的反对意见。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在博弈论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三名学者。名单公布后,纳什在普林斯顿的小型香槟酒会上发表讲话,除了谈博弈论外,他还调侃说——他希望诺奖能改善他的信用评级,让他能申请到一张信用卡;以及他更希望能一个人得到这个奖项,因为他实在太需要这笔钱了。

Nash 夫妇到中国旅游

书里没有写完的故事

在历经了辉煌、失意、精神分裂又回到聚光灯下的纳什,开始学着珍惜与家人的关系,他认为自己重新得到的荣誉、地位、金钱,都能用来回报他的家人——除了和艾丽西亚复婚(以家庭为单位可以少交点税)外,他开始正视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

一个心酸的事实是,纳什夫妇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最大的目标是为同样精神分裂症的儿子Johnny存足够多的钱——足够在他们夫妇去世后,仍然能照顾Johnny衣食起居的钱。所以他们奔波于各种演讲、访谈,怕儿子在他们身后无人照顾,怕他流落街头。

2015年5月23日,纳什夫妇从挪威领取了阿贝尔数学奖后回到美国,在返回新泽西家中的路上发生车祸,因为坐在后排未系安全带,一起被甩出出租车而去世。无论是怎样的开端,中间又经历了何种波折,他们的生命最后定格在了同一刻。

他们的儿子约翰尼,在长期细心的照料下,病情比较稳定,又有公益治疗组织探访关怀,在2017年6月份接受采访时,仍保持独立生活且思路清晰。

约翰尼说他很喜欢读《美丽心灵》,因为他能从中知道很多父亲的事—— “He never spoke about those things.” 在缅怀了父母,表达了对新总统川普的担忧(不知道为什么采访会转向这样的话题)后,约翰尼说,他人生唯一的遗憾,是没有陪父母一起去挪威领奖。“They died without me being with them. I think maybe they would have been alive if I had been with them.”

John Nash and Alicia

小花絮:
《美丽心灵》并未获得纳什本人的授权,尽管作者做了许多调查和采访,但纳什本人并未授权。他的书架上有这本书,也看了改编的电影,甚至参加了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还说主演Russell Crowe“长得有点像我”,但对这本被认为是他人生最翔实又权威的传记,始终不置一词。


Last modified on 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