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以前发在菠萝包英语的原版推荐里的旧文,写于Coco上映的时候。今天刚刚看完Soul,就把老文搬过来了。如果说这两年里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变化的话,那就是:Ed Catmull在2019年拿了图灵奖啦!
书名:Creativity, Inc. 简体中文版译名《创新公司》
作者:Ed Catmull & Amy Wallace
Ed Catmull 是皮克斯动画的创始人之一,计算机图形学的大拿,在皮克斯三巨头中,负责技术这一环。Amy Wallace是一名美国作家……如果喜欢看硅谷的各种公司或人物传记的话,会留意到很多这一类的书都有两个作者。封面上印的大大的是有名的那一个,负责提供原材料;后面的with xxx里,xxx通常是记者或作家,负责加工润色成文。
拿了一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公司
Coco,也就是《寻梦环游记》已经上映一个月了,不出意外的话应当是明年奥斯卡的最佳动画长片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从2001年设立后,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有7部获奖,9部提名;加上其他奖项的话,皮克斯已经拿了13次奥斯卡奖、9次金球奖、11次格莱美奖……
加上最新这部Coco,皮克斯一共也只制作了19部动画长片,算算这惊人的获奖率吧。
不少人分不清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和迪斯尼动画工作室的关系,不明白为什么皮克斯出品的电影前面还有一段迪斯尼的小广告……简单地说——皮克斯现在是迪斯尼旗下的电影工作室之一。
皮克斯的前身是卢卡斯影业(Lucasfilm,就是做星战的那家公司,2012年被迪斯尼收购)的计算机动画部门。1983年乔治卢卡斯要离婚,咳咳,因为要分家产,手头比较紧,决定卖掉一部分公司资产。那时候计算机动画听起来过于前沿,一直吆喝到1985年,才碰到离开苹果的乔布斯,卢卡斯“漫天要价”(现在看起来也不怎么贵),乔布斯就地还钱,用1000万美金将皮克斯动画工作组剥离出来,成立了新公司。
在之后的10年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一直未能盈利,乔布斯也坚持不懈地一边投资,一边试图将它高价转卖给其他巨头公司。这期间,皮克斯出产了一些动画短片,颇受业界好评,但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能够盈利)的发展方向。
可惜/幸运的是,乔布斯也一直没有遇到慷慨的接盘侠。
直到1991年,皮克斯接到迪斯尼的订单,迪斯尼投资2600万美金,希望皮克斯为自己制作三部“新”动画——计算机动画,这也就是玩具总动员系列的开始。
《乔布斯传》里提到甲骨文的总裁Larry Ellison(拉里·埃里森)曾经抱怨说那一段时间乔布斯每次找他都是看Demo:“我都没法儿跟你说我在《玩具总动员》出品前总共看了多少个版本,”拉里·埃里森说,“到最后,这就变成了一种折磨。我要去他家看最新的那10%改进的内容。史蒂夫执迷于把一切都做好——无论是情节还是技术,任何不完美的东西他都不会满意。”
实际上,到这时候乔布斯也没有放弃卖掉皮克斯及时变现的努力(兜售对象包括微软),直到1994年,《玩具总动员》的试映好评一片,让乔布斯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金蛋,他这才改变主意,转而运作公司上市。Ed Catmull 哀怨地说比起苹果,皮克斯就像是乔布斯在外面的养子。
又过了十多年……2006年,乔布斯终于等到了最大的金主,迪斯尼挥舞着74亿美元希望收购皮克斯,并且附加了非常优惠的条件——不仅皮克斯动画可以保持独立运作,皮克斯动画的两位实际负责人,本书作者Ed Catmull和 John Lasseter(约翰·拉塞特)也成为迪斯尼动画的新负责人。
三巨头
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去世时,皮克斯把官方首页换成了黑白的三巨头合影,原图是下面这张:
左边的就是本书的作者 Ed Catmull,计算机图形学专家;中间的不用多说, Steve Jobs ;右边……就是前不久刚因为性骚扰丑闻被迫长期休假的 John Lasseter ,主攻动画片故事创意。
三巨头看起来分工很明确了——一个负责计算机动画技术,一个负责商业运作,一个负责故事创意。
在乔布斯加入之前,和 Ed Catmull一同创立皮克斯的人是 Alvy Ray Smith,他也是一个计算机图形学专家,有一个中文名叫匠白光。因为和乔布斯在白板使用问题上产生了剧烈冲突,他很早就离开了皮克斯,此后在皮克斯的官方版历史里几乎完全被抹去。Ed Catmull 在本书里没有忽略Alvy的贡献,但隐去了他的离开和原因。
一次意外的近乎毁灭性的事故
硅谷的传记类书籍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夸夸其谈东拼西凑的鸡汤书,但这本Creativity, Inc. 则十分诚恳——作者没有讲什么高调,这个商业模式那个成功秘诀之类——他忠实地记录了皮克斯遇到的种种问题,外部或内部的挫折;又记录了皮克斯是如何越挫越勇,走向成功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玩具总动员2》的制作,在玩具总动员系列里,在1的开天辟地和3的重塑巅峰衬托下,2显得不那么起眼。因为忙于制作《虫虫特工队》,玩2被交给一个新团队来负责,等到成品一出,公司高层意识到它的质量无法满足第一部粉丝的期待,决定回炉重造(下订单的迪斯尼却觉得这个质量够了= =)。
重新制作的过程里又出了意外。
一名员工给玩2所在的硬盘执行了rm -rf * (强制删除全部文档),玩2的技术总监第一时间反应过来,高喊“拔电插头”,但电影相关文件已经删除了90%了。
怕什么,公司文件肯定有备份,你一定会这么想,当时的工作人员也这么想。等他们去找备份机器的时候,才发现公司的备份系统已经停止运行很久了。
最坏的事情总会一起发生。
那一瞬间公司高层们仿佛看到了破产的结局。
挽救他们的是……半年前刚生了二胎,申请在家远程办公的技术负责人。她为了方便工作,每周把公司电脑上的文件复制到自己家里的电脑上——峰回路转来得太突然,他们冲到她家,仔仔细细地把她的电脑包起来,然后,“像抱着埃及的法老一样”,以最慢最安全的速度,把电脑运回了公司。
事后公司反思没有采取足够的安全机制,比如备份服务器那么久不工作也没有人发现,这是公司流程上的问题,而不是搞出事故的员工的责任——没有人因为这次事故被处罚。
如何打造兼顾内涵与市场的故事
还是《玩具总动员2》,第一版的故事被否定后,公司开始采取一个既能得到充分反馈,又不至于因为过于庞杂的建议让团队无所适从的机制:内部看片后匿名反馈,是否采纳由制作团队最后决定。
匿名反馈保证了公司员工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提出自己对故事的看法,而导演和制作团队拥有最后的决策权,是否应该采纳这样的建议。
看起来很简单对不对……突然想到了现在市场上那么多烂片……
Last modified on 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