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博客在草稿箱里很久了都没有写完也懒得写,但今天想想还是努力一下凑出来。乔治奥威尔曾经曰过: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历史被一次又一次反复书写,但我们总还能记住一点什么。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就不再详细说了,已经足够有名,这篇博客主要讲讲中国发生的事。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by 高华
推荐这本书给我的朋友当时说:一般人看到粪坑,捂着鼻子赶紧绕路跑掉了;但高华不,他抄起一柄铁锹,反复搅动,让你看看这个粪坑到底有多臭。
是很形象的比喻了,也因为实在太臭了我其实一直没看完。
互联网上最活跃的永远是还在读书到毕业但没有结婚生子的那一拨人,开始养孩子后大家能在网上指点江山的精力骤减。于是每隔几年我都会遇到新一批的网友们感叹,党怎么就变成这样子了。
“变”的意思,说明大家认为党以前不是这样,至于这个变的节点,很多网友觉得大概是打下江山后。但其实不是的,这本书所讲的延安整风运动,再加上更早的“反AB团”、“富田事变”等等,哪怕就只是学习一下维基百科里介绍的内容,就能够了解到:党不是变成这样的,它一直是这样的;或者说,它诞生没多久就成这样了,所谓的初心可能就在嘉兴南湖上短暂存在过吧。
雪白血红 & 枪杆子1949
这两本书的作者张正隆是老解放军,书也是当年解放军出版社作为军史类型来出版的,《雪白血红》着重讲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场,《枪杆子1949》是讲辽沈战役到海南岛战役的过程。
这两本书当时出版时也算是艰难重重,但可能正好处于历史的一个夹缝期,好歹还是问世了。随着时间的迁移,慢慢的豆瓣就把我的书评给删了,再慢慢的书就不怎么找得到了。
这里面印象最深刻冲击力最大的莫过于长春之围。解放军切断长春供电,整个长春城停在六点半,粮食供给切断,国民党军队开始挖树、拆房甚至挖马路沥青来烧饭。天上飞的,地上走的,一切可以送进嘴里的东西,都成了捕杀对象。物价飞涨,最后几块大饼就可以换一个女人。
日军战败前在长春修过圈道,国民党军在圈内,解放军在城外,两军中间的部分叫“卡空”,住着长春百姓。国民党军把长春居民往外赶,解放军把人往内堵,最后国民党军也只有糠秕吃了,遂投降(当时叫起义),投降后国民党军官下的第一条命令是,碰到好菜好饭,别一口气吃太多把人吃坏了。
此时五个月已经过去了,党的口号是“不给敌人一粒粮食一根草,把长春蒋军困死在城里”,但最终饿死的都是连空投军粮都抢不到的百姓。死亡人数与广岛原子弹差不多,保守的数字是二十万,实际计算下来,日军投降前战前70万,扣除日本人14万,长春之围后剩余人数17万……广岛用了九秒,长春用了五个月。
贴一段讲长春之围的原文:
于是,关于这场围困战的文章,几乎都写著“兵不血刃”四个字,当暂52师师长李嵩弟弟的妻子被送进城去,接著又送去失散的孩子,阖家团圆时,草民百姓开始家破人亡,一个个婴儿被扔到街头号泣,当60军副官处长张维鹏等人的妻子儿女,被优待送出哨卡,并在沿途受到关照时,没有枪和照相机的芸芸众生伴著垒垒白骨,成群结队地跪在哨卡前,苦苦哀求放生救命。
这就是:“兵不血刃”!
孙子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10万守军,实骂“善之善者也”。可对于草民百姓的遍地饿俘和白骨呢?瞬间的屠杀与慢慢地饿毙,其间有残忍与人道之分吗?
血肉横飞也好,兵不血刃也好,任何形式的死对於生命本身都是相同的,而同是生命的消亡,唐山大地震,南京大屠杀,长春围困战,自然界的灾难与人类的杀戮,侵略者的屠刀与骨肉同胞的相残,是一样的吗?
杨显惠三部曲
《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和《甘南纪事》。
这几本书定位是纪实性小说,但你知道那些事,曾经都发生过。
墓碑 by 杨继绳
这本书的全名叫《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
我特别佩服党的一件事就是它们特别能下定义,特别能取名字,比如“解放军”、比如“三年自然灾害”,即使是完全知道那并不是自然灾害的朋友,提起这段历史时,也往往会不经意使用“三年自然灾害”这样的名字。
我最近恰好在听 Abraham Ascher 的 Russia: A Short History,列宁统治期间也搞过类似的土地改革和大锅饭,也引发了农业剧烈减产和大量人口死亡(斯大林后来又来了一回……),还有起初装模作样听听反对意见,后来反对意见多了就来一个镇压反革命,你党都一步不漏地抄了一遍。
插播吐槽:再比如斯大林的上台——列宁考虑接班人时最看重的是托洛茨基,对斯大林十分疑虑,认为他能力不行又粗暴,权力到了他手里恐怕要出问题……群众们总容易混淆一个人搞政治权力斗争的能力和“治理”能力,“他能爬到那么高总有一些能力吧”这种话我从小到大听到吐——这是两种能力,历史反复证明了八百次了。
上海生死劫 by 郑念 & 一滴泪 by 巫宁坤
和前面几本书不同,这两本书都是个人回忆录。
《上海生死劫》的作者郑念,丈夫曾经是外交官,后来在壳牌石油在上海的办事处做总经理。丈夫去世后郑念独自抚养女儿,这本书主要就是写文革到郑念最后离开上海期间的事,和她女儿的死。这本书绝对值得一个六星推荐。
同样是回忆录,我就没有那么喜欢《一滴泪》了,从了解历史来说我觉得它有被阅读的价值,但看这本书时总忍不住想巫宁坤能活下来,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他妻子够美德够牺牲吧。有一个妻子这么吃苦耐劳不离不弃,他当然就可以豁达地笑对人生了。这本书shock我的点主要在于当时的知识分子们都已经开始被“改造”,动不动就写检查自我批评了,同时还不停给国外的朋友们写信,劝他们回来,觉得人多热闹……
并没有什么特别理论的书籍,全是苦难史。小师妹有一次和我讨论时说:犹太人的苦难,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的苦难,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都tm给禁了,甚至没有了解的渠道,比如河南75·8水库溃坝这种级别的伤亡破坏,不管在国内国外,都几乎没有听人提到过。)
比较理论的书籍里印象比较深的是秦晖老师的《传统十论》和《走出帝制》,突然想到此时此刻《走出帝制》这个名字还挺应景的。
很多书应该是买不到了,网上找找应该还能下载到。
Last modified on 20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