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写这个打工记系列了,攒了不少内容今天可以补一补,按照顺序我们来到了 Company D。如果你想从头看起可以到文章底部找系列目录。
上一篇末尾提到,那个糟心的项目说没有预算不续合同,于是我们就愉快地双向不奔赴了;因为项目比较糟心,所以我没有停止夏天开始的申请和面试。考虑到形势不是很好,contract 和 fulltime 我都有在接触,2022年我入籍申请完毕,也可以考虑用 TN 签证直接试美国的公司。
我变强了,坑变少了
2022年的最后几个月我都在面试,因为在项目经验上大有增长,这一波面试我的表现比2021年中要好很多。令人悲伤的是这是大裁员时代的开端,市场上的坑位肉眼可见变少了,当时我也在毛象上发过:
面的一家还算比较知名的上市公司,今天HR给feedback,总的来说是每一轮都是positive,system design 那一轮甚至给了strong,hiring manager 轮也给了positive feedback,但很不巧他恰好有碰到一个更好更有经验的……HR问我其他 offer 的时间线,说她会努力在公司内再找其他对我的 profile有兴趣的组,这样和 hiring manager 谈一轮就可以定。
之前遇到了另一家 pre IPO 也可能是类似的情况,HR 没有给 feedback,但 coding 轮都是45min 解决,system design 的面试官在过程中一直肯定我的思路说我考虑得比较全面,结果第二天早上就收到了拒信然后 HR 消失回信问 feedback 也没有任何回音(这个时间线甚至不够公司Hiring Committee碰头),让我怀疑可能是他们手头已经有发 offer 但对方没有签,到我面试前后其他人终于签了就鸽了我。anyway HR这样ghost人就很不专业。
我一共面了5家on-site,收了两个offer,然后是上面提到的两家,还有一家在等消息。我今年确实没怎么刷题但算法轮大致都能过,system design 轮明显比去年好很多,总的来说我的经验和信心都比去年强很多,但显然今年市场上 candidates 多而坑位少,也会影响结果。
接的是一家做 infrastructure 的公司的 offer ,这家面试时非常不遵从八股面试,每一轮都是一个面试官就着简历上项目里开始追根究底的问,问到很底层的内容,整个人灰头土脸,每一轮面下来我都觉得脱了层皮,以为没有希望了。结果竟然给了 offer ,面的时候就说好 base 在 Seattle ,要申请 TN 签证,这就让我有机会实验一个新玩法:在加拿大用 TN 签证远程做美国的工作。
TN Visa
考虑到美国和加拿大业已离婚,现在写 TN Visa 感觉有点过时了,尽管这个名目还在,实际操作大概率没有以前方便。
我第一次对 TN Visa 有认识是一亩三分地上的一个帖子,楼主介绍入籍后如何申请美国的工作,再用工作合同申请 TN Visa ,怎么搬家去美国。楼主是经历分享,因为同一个工作岗位,美国的薪资比加拿大要高不少。结果帖子的评论区迅速变成了楼主是否应该在美国抽 H1B 的大辩论,不少人积极科普,TN 签证不是移民签证,如果要办绿卡,最后还是要走 H1B (或其他移民类签证)才行;且绿卡是按申请人的出生国来排期,楼主即使入籍,也还是在中国大陆的池子里,所以要办绿卡,需及早抽 H1B 云云。
洋洋洒洒辩论几页后,终于有人提问说:你们就没想过楼主他可能没想申请绿卡吗?
这个帖子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个人在环境里多么容易被驯化,变成和(大部分)美国人一样无知傲慢的模样,以为全世界人都想要这一张绿卡。
那时我还没思考过用 TN 签证,因为大多数美国职位,即使是 remote ,也要求你肉身在美国,我又不想搬去美国住。后来无意中在 reddit 上看到人说,TN 只是给你一个许可,让你可以合法为美国公司工作,但签证本身并不强制要求你在美国。我顺着这个思路搜索,发现确实有少数人一年有好几个月留在加拿大。
我决定亲自跑一下这个 edge case。
申请 TN Visa 只需要一个美国公司的 offer 即可,不需要大公司(后来还有一个6人 startup 联系我问我要不要面试,说可以走 TN Visa 并让我一直在加拿大远程)。一定要说区别的话,就是大公司可能有固定合作的律师行帮你办签证,小公司可能需要你自己去提交材料。我也不清楚美国到底什么叫 sponsorship 不好说这个要不要 sponsorship 但它对公司资质的要求肯定没有 H1B 那么高(毕竟6人公司都可以接受)。
但是美国的签证系统真的复杂……这次签证申请感觉又把我祖宗八百代撸了一遍,申请完入境后还要找一个在美国有合法身份的人帮我验证。为了激活签证,我去了一趟 Seattle ,走完流程我就美滋滋回 Toronto 了。
来一张西雅图旧图:
工作体验
入职前在 teamblind 考察了一下,众口一辞的评价是 work life balance 极佳,新冠前就是 hybrid 办公。相应的钱给得就不多,在 Seattle 只能给到中位数字。我当时内心窃喜:来对了。
我在的组很小,5-6个人,tech leader 是一名印度男,其他全部白男;白男上司管整个大部门,除了一次周会外基本不参与其他日常工作,照例我应该和他有两周一次的1:1,入职后不久我就以工作顺利没什么好扯的为由把频率降到了每月一次。
白男上司大学时玩乐队,说他读书的年代觉得 Computer Science 太不酷了,他要去搞音乐,结识了一波那个年代搞地下音乐可能小有名气的一波人,跟着他们去各个城市巡演。跟着跑了一趟后他悲伤地发现,这些他心中音乐天赋比他强很多的音乐人,连养活自己都很艰难,于是毕业时老老实实去做了程序员。
这位白男上司人还可以,家里孩子都读大学了,只想把这份工混到安度晚年,同事有什么需求他职权范围内能做到的都会帮忙;公司发癫要人 return to office 时他也主动帮我申请了半年的延期,还建议我找个华州远一点的地址登记来绕过公司政策。
日常开发工作负责的是印度男,非常反刻板印象——在各种中文社媒上有很多人讲印度人夸夸其谈而做事情则毛毛躁躁(我很反对人种刻板印象,在这里纯粹为了方便理解所以做一个对比,我自己的经历体验也和这个刻板印象非常不相符。)印度男日常几乎完全没有 small talk 废话。入职后第一次 1:1 ,他打开 Zoom 第一句话就是分配给你的任务你有什么问题吗,我们来过一遍,连自我介绍都省掉了。他把我不懂的一些专业背景知识介绍了一遍,附赠许多文档,整一个小时都在进行讨论技术点。有时候开会他不在,听同事说他每周都要送女儿到很远的地方进行水球训练。
还有一位白男同事,名字中间有一个 Von ,我问他你名字里的 Von 是什么意思,是祖上有传说中的贵族吗?他连忙解释说,不不不,我祖上是爱尔兰贫民,这在我们那就是个普通中间名,和贵族毫无关系。这位白男特别热爱表扬人,组里同事只要在公司群组里问点什么,他都会前往摇旗呐喊助阵(?)公司要求 return to office 后,他还来问我一个人在加拿大远程会不会感觉被排斥,如果觉得和同事联系太少的话可以找大家 Zoom 聊天。
公司整体气氛很养老,具体体现是:有一次上面这位祖上爱尔兰贫民的同事得了公司一个奖,在公司 All hands上宣布了,白男上司在我们组的 slack channel 里发了祝贺某某的信息。但信息里也没说到底是什么事,于是我收到另一个同事的私信,问我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他接送孩子没听公司大会到底说了啥。我:我也没听……然后我们两就决定蹲蹲看有没有别的同事回复,结果是没有;他又说上司已经发了祝贺消息我们毫无表示岂不是很奇怪,于是赶紧去点了个表情包;我迅速跟上;接着组里其他同事也都表情包跟上了,但仍然没有一个人具体回复到底是啥事。白男上司可能是富有经验,赶紧补了一条说XX同事得了什么什么奖,有一名勇敢的同事承认说,他也没去听公司大会所以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只敢点了个表情包……
面试的时候说的是 remote,到签合同时上面写着 hybrid,白男上司跟我说公司合同都是这样,其实没什么人去公司让我放心,他自己也非常不想去公司。没有想到入职后不久,整个行业的风向就变了,各个公司都开始提倡要回办公室工作,傻鸡 CEO 头一阵还在访谈上大讲以人为本 remote first,这个时候突然180度大转弯,强行要求所有登记地址在公司 30 miles 范围内的人都必须开始回办公室上班,还有指标要求一个月要达到多少天。尽管白男上司给我申请了延期也通过了,但我算算没有很大的必要继续做下去,(此时又有新客户谈妥,)我就提了离职。
这家公司的工作体验比较综合,确实工作量不大,但因为是全新的技术栈,我每天都在恶补各种文档,算是狠狠带薪学习了一年。去这家公司的主因之一是想试试做 infrastructure 类工作,做了一年后劲头也过去了;公司的技术架构做得不太好,CI/CD 经常卡很久;辞职的另一个原因是税务:因为我人留在加拿大,仍然是加拿大的税务居民,所以要按照加拿大税务局的要求,把美国税和加拿大税中间的差额补给加拿大税务局。加拿大的个人税率,确实让美国薪水的吸引力显得没有那么大——搬到美国去、成为加拿大的非税务居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实在没有去美国生活的兴趣。尽管搞这一番操作前就知道要补税,但知道和真正补起来……心理感受很不一样呀!
那职业发展呢?
如果从打工记1看到5的话,可以看得出来,本宝宝所谓对职业发展的考虑,就是没什么考虑。
这倒也不是我完全不想考虑这件事情,而是在任何时刻,好像对我来说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实在是没有什么精力分给它。
在国内认识的同行,也是现在的好朋友,时常痛心疾首,觉得我在国内没有抓住国内互联网的腾飞阶段,进一个大厂捞捞金,非要去趟创业的坑。她说你要是能趁那几年去大厂赚一赚,多存一点钱,起码刚来加拿大时不至于那么辛苦。我:也可能我先过劳死了?
我很少考虑自己没有走过的那条路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低能量人士,我只愿意把有限的能量分配给对自己最重要的事,实在没有什么剩余给这种无意义的想象。
然后……好像也没耽误什么?(并不是鼓励大家这样的意思)(比如我朋友就觉得我耽误了很多)(但我不要她觉得,我只要我觉得 😂)
在做 contractor 之前,我以为要能够出来接这些项目做,得是一个技术上单打独斗能力特别强的人才行——结果发现不是。 经过了几年高强度做项目,了解各种类型的项目、项目的不同阶段、各种公司的技术栈后,发现自己在做项目的能力上确实变强了(毛估估就算强五倍吧!)
草台班子们
可能现在写这个也过时了。在2025年初大家欣赏了美国政府部门官员在 signal 上办公的闹剧后,再吐槽各种公司管理层的草台班子,显得很没有震撼力啊!
从新冠开始,大家如果稍微花两小时关注一下各种公司管理层的发言,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就是跟风,人云亦云,别的公司怎么搞我就怎么搞。上个月还在说我们要扩展市场积极招人,下个月就要收缩预算降本增效;去年以人为本 remote forever,今年就重视面对面的交流和 productivity;至于当下的流行,人人都知道,是 Gen AI。
因为跟风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少,如果你(管理层)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而做出一些勇敢的决定,而最后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会显得特别瞩目(看过 Yes Prime Minister 的都知道什么叫 courageous decision )
(管理层尚且如此,打工人就更没有必要揽公司前途于己身,觉得今天不加这个班,明天公司就要完蛋了吧?)
打工记的前几篇都写了对公司业务的观察,这家公司做得是 to B 业务(这样写不知道会不会有还没工作的人看不懂,to B 就是 to business ,对应的是 to C == to customer;此处插播一个行业笑话,热钱很多时会有一些对着风口瞎搞只为了骗投资的一类公司,我们称之为 to VC),尽管做得看起来是日薄西山,但 to B 业务死起来就会很慢,我刚去搜了一下发现公司股价还一直在涨。
One more thing
做过 contractor 再回头做 full time 的时候,人的心情真的非常轻松。 即我完全不参加公司的 all hands ,各种大 team meeting ,除了本组常规工作会议之外,完全不参加一切关于所谓个人成长的幺蛾子活动。
打工记系列:
Last modified on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