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旅游时我在……(3)

古镇们(续)

西塘、同里、甪直

西塘是和大学时的闺蜜同去的,那时候西塘还没有怎么发展起来,仅仅流传在一些 BBS 或论坛,各种传说里西塘是一个商业化教之乌镇更少,同时还保留了很多韵味的地方。大概去住了三四天吧,订的是一家民宿,很古老的家具,每天在外面走一走,吃吃各种家常菜,也还是蛮惬意的,只是每一家家常菜都差不多,这种情形到后来去同里和甪直时就越发明显了。

到同里和甪直时,人已经有些麻木了,仿佛每一个地方都在复制批发。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我太苛刻了,因为比起现在全国六千多个古镇的批发式经营,当年已经有一些复制感的西塘,放在今天可能都算非常淳朴了吧。

6000+古镇请见:8年烧光50亿!从人满为患到无人问津,全国古镇,批量倒闭

但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我是这古镇里的任何一个个体经营者,我要怎么办呢?努力做出特色吗?用心做一些纪念品吗?手工的价值在这个时代,或者说尤其在中国,是不被看中的。投入很大心力而无法谋生的话,就不能强求别人为了所谓的艺术 or 原汁原味牺牲他们的生活。有极少数人善于运营,可能能通过自媒体将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做成品牌,但绝大部分人并不具备这样的技能。在纪念品市场,也常常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我是一个小的地方政府经营者呢?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说乌镇已经进入主题公园经营时代,里面每一个人都是NPC,镇上大爷大娘都是上班来给你扮演夫妻的工作人员。消息未知真假,据说游客也好像挺满意。

南浔、绍兴

这种麻木的感觉在我到南浔时又稍稍缓解了一些,因为南浔从地理上更大,也确实有自宋以来更多的累积。

浙江附近的各种县市,陆续也去了不少,印象最深的是绍兴,有兰亭雅集曲水流觞——它们肯定不是王羲之当年的兰亭了,但记忆中还是很美。买了一些很古早的文创,现在看起来可能是粗糙的,但心情还挺好。

兰亭集序-明信片

去年我又买了个《兰亭集序》的杯子喝冰咖啡:

兰亭集序-玻璃杯

新疆和敦煌

有学天文物理的朋友在新疆天文台工作,邀我们去乌鲁木齐玩耍。别的朋友们很难请长假,我第一份工作在外企银行,有15天年假,就请了两周,分了两天在回程时去敦煌。

去了喀纳斯和吐鲁番,本来也想去一下南疆的,实在时间不足。

敦煌值得大书特书一番,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拿着智能手机的导航玩耍,在此之前的所有,要么是有认路的朋友陪同,要么是报的散客拼团。有一次大家聊起没有GPS 的时代大家怎么出门——我:在没有导航之前我几乎不出门。

时间节点是2010年,智能手机普及很多,我终于敢独自出门,端着手机在路上瞎溜达。我对月牙泉的执念来源于大学时玩的《幽城幻剑录》,沙漠中一弯月牙状的泉水真是令人心动。终于来到敦煌,吃个烧烤都看到满街的月牙泉明信片,我吭哧吭哧买了票去鸣沙山,接下来的感受就是……what the fuck……

也不好说哪里上了当,月牙泉真长那个样,但是那么一小块沙地给圈起来,中间摆个亭子卖点水……言语无法形容当时心里的我勒个大草……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月牙泉

南京

仍然是上面这位在天文台工作的朋友,她时常要去紫金山天文台出差,每次她提前通知我一声,如果我时间方便,就稍微请一两天假,凑上周末,和她一起在南京吃吃喝喝。

今年蛇年,《新白娘子传奇》又被翻出来,尽管许仙白娘子是在杭州生活,但电视剧很多场景则是在南京拍摄的,比如鸡鸣寺和瞻园。瞻园里有年贵妃的哥哥年希尧写给雍正的折子,以及雍正给他的回复。现在的电视剧流行拍皇帝为国做鸭,倒因为果,实则因年贵妃的原因,雍正一直十分照顾年家,年希尧官做得一塌糊涂,照样在雍正的庇护下有钱有精力研习西方数学,还出版了好几本算学书。

有南京的朋友带我们去吃了红公馆,第一次吃到腌笃鲜,算是江浙沪菜系里为数不多的我喜欢的菜式了。

黄山、徽杭古道

黄山去得非常随机。有一天下午同事问我,他们想包车去黄山玩,问我有没有兴趣。我那时候正在跃跃欲试想要游遍五湖四海名山大川,但又懒得做计划,正好有人做了行程连车都包好了,我只用出一个人,何乐而不为?我问明了人数和行程,掏了钱跟着他们上路。

住在黄山脚下的一家民宿,吃过饭之后第二天开始上山。我们的计划里要在半山腰住一晚,然后去看日出;第二天的行程是要爬天都峰,再下山开车回来。第一天爬山感觉还可以,看了一些黄山的景点,早上半睡半醒就被人扯起来,一起去看日出。看完的日出我就坚决不肯再动弹,回来补了觉。下午他们再说去爬天都峰,我无论如何都不肯再动了。大家用“来都来了”来劝我,但我的逻辑一向是钱都花了,我都来了,更加不要再浪费时间做任何我不想做的事情。

最后同事们去爬天都山,我留在半山腰的网吧,掏20块钱一小时的天价网费上网看小说。看的是什么,完全不记得了。

去了黄山之后,又有同事组织去走徽杭古道。我也跟着去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之所以还记得走过,是上个月时我翻硬盘里的照片,有一个文件夹标记着辉煌古道。我灰头土脸地拍了一张,连跟谁去的都不记得了。

苏州

苏州也去得很随机,有一天在班级群里,一个本科同学里说他在苏州工作,问大家有没有方便来玩的,他负责接待陪玩。我一看苏州离我这么近,他又知道哪里好玩哪里好吃,全程陪玩,我二话不说就请了几天假,加一个周末去苏州。

写到这里可以看出来,我是那种绝对不跟人客气的人——如果有人跟我说要不要来我家吃饭,我又正好想吃饭,我就会窜到别人家里吃饭。我跟这位负责安排了苏州行程的同学之前并不熟,整个大学四年好像都没什么来往 😂

苏州给我的印象特别好。可能是因为古城区基本没太动,保留住了很多古建筑,而新的开发建设都在新城区。

同学在苏州工作了两年,大大小小的景点去过很多次,也有了一些经验。他强推我们周末先去沧浪亭和网师园,等工作日再去更流行的园子。沧浪亭人比较少,体验确实很好,比后面周一在狮子林和拙政园人头攒动被人流推着走进来走出去要强得多。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城外的西园寺,很大很安静。评弹博物馆和昆曲博物馆在同一条街上,每周有免费的演出(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两个地方是我强力推荐而同学没有去过的,同学盛赞昆曲博物馆,说以前觉得自己没文化不敢来怕听不懂,听了一场昆曲才发现很有感染力。


这些地方去的时间很密集,中间穿插着去了Boston/泰国/吴哥窟,下期继续。在毕业后的那几年,可能是终于尝到自由的滋味——摆脱了家庭的控制,也离开了学校的集体生活,手里有工作的收入,我拼命奔向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

现在回头看当时的茫然,可能是已经挣脱了一部分锁链——我那时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并不想过社会给大家规定好的模版化生活,但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所以横冲直撞,让自己的小宇宙再变大一点。


Last modified on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