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学校时如何利用LinkedIn获取有效信息

这篇文章最早发在豆瓣的women指西组,但该组转为私密组后很多没进组的人就看不到了。今天有姑娘私信跟我说之前看我在组里发的文章帮到她很多,希望我不要删帖——干脆找时间把之前写过的感觉还有用的帖子搬运到博客上,方便以后回答别人问题时甩链接。

women指西组的主要宗旨是帮助分享移民信息给女性(是的豆瓣现在很多组也弥漫着厌女气息,性别歧视氛围浓厚),因为各国移民门槛的不断提升,加上不少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出国读书仍然是一个最通行+稳妥的移民渠道。

学校官网和LinkedIn

从申请学校的角度,第一个信息获取渠道自然是学校的官网。学校官网里一般把 admission requirement,学费和生活成本,申请时间线,学生基础信息等等都列得清清楚楚。根据这些信息搜集,缩小了目标范围后,另一个有效的工具就是 LinkedIn。

我在好几个组里,都看到有人问:有XX学校XX项目的人吗?想问一个申请相关的问题balabala

恕我直言,这样的效率是很低的,因为一个上万人的组里,要找到一个正好读过你想申请的学校的人的概率就不高,即使有,也可能不会天天看帖。

已经划定想要申请的学校范围,想要了解申请细节、学校偏好时,我的推荐是:上 LinkedIn。

LinkedIn 上可以搜学校后找这个学校某一个院系的学生,找名字看起来像中国人的,最近几年毕业的,发站内信问问,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列清楚自己的诉求和问题(不要上去只打招呼或者问“在吗”或者问“可不可以问XXX问题”,都很低效),询问对方如果愿意聊一下的话用什么联系方式等等。

怎样获取有效反馈

简答是:多问几个人,多观察,减少误差。

因为每个人能提供的经验都是基于自己的经历,不完全适用于你,多问几个,有利于降低误差。另外很多事情未必要通过问问题来得到答案,看几十个样本,看看这些人毕业以后去的行业和发展,结合ta们的经历,还是能推断出很多东西的。

我以前考虑走读书的路线时这样联系过好几个在加拿大读书毕业后工作的人,加上联系方式后不止介绍了学校相关信息,也有人很热心介绍就业相关内容。有的在一个城市的我们现在都还会联系,平时一起吃个饭什么的。

联系之前,请稍微丰富一下自己的profile,如果你特别在意隐私希望在网上完全匿名,那么很大概率对方也并不想理一个资料空白的人。

如果你专业热门或学校热门,可以尽量找background和自己相似的问问;如果是较为冷门的方向,可选目标本来就不多,可适当放宽一点条件。前面说找中国学生问,这个主要是基于大家背景更相似,经历更具有参考性的原因。如果中国学生比较少,适当放宽到国际生也是OK的;本地学生因为语言优势以及种种其他privilege,经历对中国学生基本不具备参考价值。

学会问问题

另一个注意事项是学会问问题,我在网下也会遇到各种朋友的朋友来咨询,可以说有一半以上的人在提问这件事上就槽点满满。也没有自我介绍,也不说自己什么背景,上来就是“这个能留下来吗?”或者“好不好找工作?”你让人怎么回答?我又不会远程算命,哪怕是读计算机有几年经验的程序员,我都认识因为过于内向完全不肯面试而找不到工作的……我怎么远程给你打包票说能不能留?我知道你雅思几分?知道你有没有工作经验?

有少数人,能简单明确介绍自己的情况,列明自己的疑虑,说明自己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希望得到对方的建议——这样的人沟通起来感觉好,也会让我觉得是以后可以继续来往的人。

简单自我介绍(不要300字小作文介绍前世今生,没人对你一生的故事有兴趣)+诉求和具体问题,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一个有经验的人,碰到别人来问问题,你需要哪些信息能更好回答对方的问题。

不要三次握手

不管LinkedIn还是微信还是其他渠道咨询,我特烦的就是那种喜欢搞TCP/IP 三次握手的人,上来啥也不说,就问“在吗?”,或者是“我想问一点xx问题,可以吗?”

也许这样问的人觉得自己很有礼貌,或者是怕对方觉得自己没礼貌,但收到问题的人,比如我,条件反射就想回答“不在”、“不可以”。

因为真的浪费时间。LinkedIn或其他各种社交工具,大家都不是24小时在线的,一来一往确认在不在和能不能问问题,至少一天就过去了。

one more thing

最后一个问题:LinkedIn加多人后遇到傻叉或者骚扰狂人怎么办?两个字:拉黑。

虽然但是尽管如此……世界上确实有一些有恶意或者很负面的人的。学会甄别什么叫理性劝退,什么叫恶意信息,我个人觉得这个很容易感受到……如果有人不会,我也实在不知道怎么教。我之前打算申请学校的时候,加了几个目标学校的学生,有的人上来就“别读了,没戏”;还有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等来恐吓我的……如果实在碰到这种,拉黑是最好的办法,没有必要为陌生人浪费情绪。


来自评论和其他网友的补充

来自moriri 的补充:
还可以根据申请的国家或地区人群爱用的社交平台寻找(与专业属性有关,虽然效率可能不够高)之前想申请日本艺术类的学校有点“冷门”,但我发现学生一般会在IG上更新,标注出身校,后来很幸运地找到了同专业的中国人前辈请教,告诉我一些网上找不到我又很想了解的消息(比如教授人怎么样,里面的氛围等)成功辨别了留学辅导机构的恶意信息。

还可以从目标校(或专业的)的官方社交账号里面先看看有没有前辈可以请教。(背景:因为我想考的学校专业太冷门了,国内消息封闭,官方账号的关注人数不多,所以这个方法对我来说是可行的)


Last modified on 2021-06-25